每日經濟新聞 2021-03-15 09:32:34
每經評論員 張懷水
日前公布的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明確提出,按照小步調整、彈性實施、分類推進、統(tǒng)籌兼顧等原則,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。
自延遲退休進入“計劃實施”階段以來,相關政策何時落地,一直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,不同年齡段、不同職業(yè)、不同領域的勞動者對延遲退休的態(tài)度也各不相同。
延遲退休之所以成為一個熱門話題,其核心在于退休年齡事關每個人的切身利益。對于年輕人而言,他們擔心這一政策會提高就業(yè)壓力,父母無法分出精力幫忙照顧孩子;對于基層勞動者而言,他們擔心延遲退休是否會使身體不堪重負。
這種特殊的性質就決定了,延遲退休在實施過程中必須小步調整、彈性實施、分類推進,切不可“一步到位”,或者是“一刀切”。
彈性調整更有助于精準施政。各級政府應當意識到,改革的頂層設計從紙面到落地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具體工作要做,例如自愿原則如何落實到位、采取什么樣的步驟延長退休年齡、不同行業(yè)對退休年齡如何界定等。只有彈性調整、分類實施才有助于精準施政,讓政策更加符合實際,更加符合絕大多數(shù)人的利益。
彈性調整有助于紓解民眾焦慮。由于崗位性質、人才模式、崗位內容的差異,延遲退休對不同職業(yè)群體的影響和沖擊往往也存在很大差異。比如有些崗位更加注重腦力勞動,有的崗位對體能有較高的要求,有些崗位對年齡有特殊的規(guī)定等。這就決定了,對于退休年齡的設定、延遲退休的時間不能“一刀切”,而要在相關方案和適用范圍上,盡可進行彈性化、差別化調整。紓解民眾對政策的焦慮,并讓民眾有一個逐步適應并認同的過程。
彈性調整有利于滿足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。根據(jù)“十四五”規(guī)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的要求,延遲退休將按照“小步調整、彈性實施、分類推進、統(tǒng)籌兼顧”等原則逐步推進,盡量滿足不同領域、不同行業(yè)、不同層次人群的利益訴求。讓自愿延遲退休、具備工作能力的人更好地響應國家延遲退休政策;也讓那些需要幫子女照料孩子的人選擇較早退休,享受天倫之樂。
我們應當意識到,延遲退休政策是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戰(zhàn)略決策,是大勢所趨。中國是世界上國民退休年齡最早的國家之一,而且現(xiàn)行的退休年齡標準,是于1978年制定的。今時不同往日,40多年過去了,現(xiàn)在的中國社會,許多情況都已經發(fā)生了變化,尤其是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。面對此一現(xiàn)實,原有的法定退休年齡,讓那些仍然年富力強、精力旺盛的人退休,一方面會造成人力資源浪費,另一方面,或導致勞動力供給不足,也易造成社會養(yǎng)老負擔的加重。
然而,我們也應當意識到,任何一項國家政策的實施和落地,都需要從實際出發(fā),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(fā),從可行性和最終的實際效果出發(fā)。因此,國家在推進延遲退休的過程中采取了“小步調整、彈性實施、分類推進、統(tǒng)籌兼顧”等一系列原則。設置這些原則,更加符合社會期待,更加有助于政策實施落地的科學性和可行性。
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讀者熱線:4008890008
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