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a√在线免费观看,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72,欧美日韩旡码中文字幕,久久97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不卡

  • <legend id="sy47f"></legend>

        <sub id="sy47f"></sub>
        <legend id="sy47f"><u id="sy47f"><thead id="sy47f"></thead></u></legend>
        <sup id="sy47f"><strike id="sy47f"></strike></sup>
        每日經濟新聞
        頭條

        每經網首頁 > 頭條 > 正文

        注意!微信表情符號已寫入判決書,你發(fā)的炸彈、OK、太陽都可能成為“呈堂證供”

        每日經濟新聞 2022-06-27 21:50:07

        每經編輯|王月龍 易啟江    

        微信作為常用的通訊工具已經成為了每個人的日常,熟練運用每一個表情符號也成為職場人必備技能。但是, 你有沒有想過表情符號也有可能成為“呈堂證供”呢?

        4775328792926629888.jpeg

        經檢索裁判文書網, 2018年以來,全國共有158起以表情符號作為證據的案件, 其中2018年8件、2019年23件、2020年66件、2021年61件,增幅明顯。那么,對于表情符號的司法認定實踐中有什么樣的困難?

        424912208736937984.png

        7116211453616032768.png

        含義解讀難度大

        表情符號的表意解讀具有較強主觀性,缺乏統(tǒng)一標準,法院難以精準“翻譯”當事人的真實意思。

        如在廣東地區(qū)一起房屋租賃糾紛案中,承租方劉某某在租賃期滿后,面對出租方多次提醒、提出加租意愿,既不表示繼續(xù)承租,也不表示搬離案涉房屋,只是回復了一個“太陽

        7673931794935349248.png

        ”表情符號。 后雙方就該表情是否代表達成加租合意產生分歧,出租方起訴至法院并據此主張承租方同意加租,得到了法院的支持。

        在一起人格權糾紛案中,被告馬某某因與原告劉某某發(fā)生矛盾,便通過微信向劉某某發(fā)送了多個“炸彈

        4696831467694630912.png

        ”的表情符號表達情緒, 劉某某認為該表情系人身威脅之意, 于是訴至法院要求馬某某進行賠禮道歉,后雙方在法院調解下達成和解。

        此外,同一表情符號在不同手機設備中也會存在顯示差異,如蘋果IOS系統(tǒng)中的“尷尬微笑”表情在安卓系統(tǒng)中顯示為“開心大笑”,極易造成雙方理解誤差。

        5231390818965371904.png

        不同平臺上的“微笑”emoji

        7116211453616032768.png

        犯罪暗語甄別難

        部分“黃賭毒”犯罪案件中,犯罪分子利用表情符號替代敏感詞表達隱喻含義以逃避偵查。如某組織賣淫罪案中, 賣淫人員以“笑臉

        8896524904278048768.png

        ”表情符號代指嫖娼人員,向上線報送交易數(shù)量。 再如某非法利用信息網絡罪案中,犯罪分子潘某某先后創(chuàng)建4個聊天群,宣傳和出售其自制的迷奸藥、催情藥等違禁物品,同時為了逃避公安機關的偵查和打擊, 潘某某在聊天群內與買家使用

        1344652984246812672.png

        等符號代指違禁藥品并進行交易。 此外,一些犯罪分子直接將表情符號作為犯罪工具實施犯罪,以增加識別、打擊難度。如某詐騙罪案中,犯罪分子打著微商的幌子,以抽獎為名引誘受害者添加微信好友并通過微信發(fā)送“剪刀石頭布”表情參與猜拳游戲,之后利用作弊軟件使受害者誤以為自己取勝,“自愿”通過所謂的“中獎低價”購買劣質、假冒的名牌包包、化妝品等,涉及受害人900余人,案值720余萬元。

        7116211453616032768.png

        效力認定存分歧

        不同法院對表情符號是否具有證據效力持不同意見。 如廣州中院在一起倉儲合同糾紛案中認為,表情符號是輔助表達心情、情感和想法的可視化圖像,不能僅憑表情符號而認定為法律意義上的承諾,故沒有認定當事人發(fā)送的“OK

        9164437800308178944.png

        ”表情系同意之意。而廈門中院在一民間借貸糾紛中則認為,根據日常交流習慣和聊天語境,當事人發(fā)送的“OK

        9164437800308178944.png

        ”表情符號應視為對對方請求的同意,并據此作出裁判。此外, 對具有中性含義的表情符號也存在不同理解。 如某買賣合同糾紛案中,賣方將未結算款項明細通過微信發(fā)送給買方,買方僅回復“別說話

        2176035502985515008.png

        ”的表情符號, 一審法院認為買方未對結算款項進行確認,遂駁回賣方的訴訟請求。二審法院則認為買方既未予回復、也未否認,應視為對賣方主張的默認,對一審判決進行了改判。 溫馨提示:網絡聊天時使用表情符號,已成為廣大網友們必不可少的輸入習慣。表情符號有利于網絡交流的情感化、趣味化和簡約化,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文字難以表達的情緒態(tài)度,然而,不當甚至惡意使用表情符號也會導致消極結果,衍生出糾紛、侵權甚至違法犯罪等諸多法律問題?;ヂ?lián)網不是法外之地,網絡語境下使用表情符號也需謹慎,因此我們提醒您:由于表情符號的含義可能存在多種解讀,因此 在涉及到切身利益的網絡對話中,對于表明態(tài)度的關鍵信息應盡量使用文字形式進行表達,或者選擇不容易引起歧義的表情符號,以明確雙方真實意思,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和糾紛。 同時,注意對相關聊天記錄進行留存,便于在糾紛發(fā)生后用于維權舉證。網絡發(fā)言要遵守網絡道德規(guī)范,善意使用表情符號, 如果濫用言論自由權利,隨意使用表情符號侮辱、誹謗、威脅他人,將會構成侵害他人名譽權, 并承擔相應法律責任,如果情節(jié)嚴重的,甚至將可能構成誹謗罪,面臨嚴厲的刑事處罰。自己制作或傳播表情符號時,應注意合理界限,避免給他人合法權益、社會道德秩序帶來傷害。如 未經他人同意,制作以他人肖像為內容的表情包,即便未以營利為目的,亦可能構成侵害他人肖像權。 在一些利用表情符號實施的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中,犯罪分子通過非接觸式手段實施犯罪,犯罪手法新穎隱蔽,危害嚴重,因此面對網絡空間的誘惑時一定要提高警惕,謹防上當。如遭遇詐騙,應及時報警,避免產生更大的損失。

        編輯|王月龍 易啟江

        校對| 孫志成

        263643655369922560.png

        每日經濟新聞轉載自江蘇高院

         

        7167934505010232320.jpeg

        封面圖片來源:攝圖網_501594642

        如需轉載請與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聯(lián)系。
        未經《每日經濟新聞》報社授權,嚴禁轉載或鏡像,違者必究。

        讀者熱線:4008890008

        特別提醒:如果我們使用了您的圖片,請作者與本站聯(lián)系索取稿酬。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現(xiàn)在本站,可聯(lián)系我們要求撤下您的作品。

        歡迎關注每日經濟新聞APP

        每經經濟新聞官方APP

        0

        0